首页 > 济东频道 > 旅游 > 正文

颜庄村穿越古韵筑现代小城

2012-10-17 09:31:00 来源: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汶河由南向北,在葫芦山和九龙山之间经沈家崖村入境,流入葫芦山水库,下经多个村庄流至验货台村以西和南冶村交界处出境。在一周的采访中,记者一行感受到了汶河环境的秀美和沿河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旧房变高楼、村民变工人,就连落后的小山村都要打造度假区。让我们一同走进颜庄,感受这份秀美,感受这份喜悦……
     沿河村庄的变化发展让人为之震撼,如果说前面的村子依着汶河的水发展着现代的文明,那么颜庄村在古韵中做文章,无疑是另辟蹊径。诗意与平淡,舒缓与快捷,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奏响了一曲和谐优美的城镇协奏曲,赏心悦目而又催人奋进。
    亲睹了葫芦山水库旁曹庄度假村蓝图,似还陶醉于优美的庭院住宅梦境中,倏忽间,一座座古韵建筑矗立眼前,秋日慵懒的阳光被柔柔的风儿吹散,洒在这座城池之上,熠熠生辉……“永保坊”、“安乐坊”、“和善坊”……充满着吉祥寓意的牌坊深处排排崭新的居民楼立于眼前,有着钢城“北大门”美誉的颜庄村已然出现在了镜头中。
    垂柳伴着风儿轻轻舞动,林立的亭台楼阁翘首守望,波光粼粼的水面流淌着历史的文明……就在河岸的一边,排排现代居民楼如同一个个忠实的卫士守望着这一汪清水,守望着自己的家乡。
    在北边的小凉亭里,一位长者正久久望着远方的水面,走近拜访,才知老人正是颜庄村的村民。道明来意,老人很是热情,随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在见证颜庄村变化史诗中的切身感受。老人名叫谭寿福,今年已年近八旬,老人指着河道中间的桥,对记者说:“以前的桥就是用石头随便垒的桥,见年搭见年拆,还有的干脆踩石过河,东泉那边上学的,过路的……你们想象不到……”“可不像现在,桥上都能通车了,以前可想不到。”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就住在河岸边的居民楼里,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住上楼之后,老人一有时间就会到河边看看风景,也看看村里的变化。
    旧房变高楼。颜庄村现有居民1993户,5673口人,耕地面积为1900余亩,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种植、务工、经商,人均收入约一万多元。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富裕的村,便利的交通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了这个村巨大的发展空间。据颜庄村一位负责人介绍,颜庄村从2007年开始旧村改造,集中居住区叫做滨河社区,该社区还是钢城区重点推进的小城镇依托模式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是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挂钩试点项目。计划吸纳小城镇周围8个村居民入住,形成2.4万人的居住规模。工程计划建设居民楼119栋,总建筑面积47.3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67栋,193个单元,1612户。建设牌坊3座,分别为永保坊、安乐坊、和善坊。
    颜庄村是有名的“村中村”,记者也很是好奇,别的村子就只有一个村落,唯颜庄村由大小9个自然村组成,这中间有什么缘由?颜庄村张支书向记者一行介绍,颜庄九个自然村都依河而居,其中东泉村位于汶河东岸,与大村隔河相望;其他8个村以南北大街为界,东西对称各排列4个自然村,由南到北,街东依次是永善、保善、安善、乐善;街西依次是天和、人和、同和、庆和。村庄名称传说是村里的一些长者请村里一位颇有名气的秀才取得,秀才围着颜庄村绕了一圈后,说了一句话:“颜庄真是一个风水宝地,天人同庆,永保安乐,和善为本……”于是村名第一个字取自“天人同庆,永保安乐”,村名第二字分取“和善”,东泉则在之后的行政区划中划分而来。
   在颜庄村的南北两端,有两个标志性建筑——— 南北城阁。在城阁的碑文中这样记载:颜庄南北城阁重修记纵观中国数千年之文化历史,楼阁殿堂重建重修之碑记铭文多甚,重修重建之举,历朝历代皆层出不穷。如是者何也?盖因有毁坏损伤之故也。毁坏之因,一为天灾,一为人祸……原“镇武阁”堪称“颜庄五大名建筑”之首。其阁形制高大宏伟,立地顶天之势俨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风铃响亮,庄严肃穆……镇武阁之外,桥、园、围、铺,亦各呈异彩,互竞风流。所传之文化精神,至今仍为颜庄人滋魂润魄之玉液琼浆。南北城阁之中,幢幢现代居民楼点缀其间。如今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筑中,像颜庄村挖掘历史文化,在现代建设中加上一点古韵气息的却是少之又少,站在城阁之下,感受到的竟是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交融,心生惬意。
    “山东莱芜颜庄村,花鼓锣子报新春。远近闻名历史久,花鼓擂响新农村……”颜庄村谭业栋老人拿出自己写的花鼓锣子词展示给记者。到了颜庄村,不能不提花鼓锣子,这种集歌舞、说唱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说起花鼓锣子的历史由来,谭业栋老人说,早在一百多年前,“花鼓锣子”其实就是源于叫花歌,那时穷人们为了讨口饭吃见啥唱啥,唱得风趣实在,目的就是祈求慷慨解囊,予以资助。后来颜庄天和村的张奉祉老人在这一基础上,自编词曲初步形成了花鼓锣子,演员随口就来,看见什么说什么,主要目的仍然是力求施舍者的欢欣,多给点钱财,饭食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花鼓锣子开始转变为歌唱丰收、歌唱幸福生活、歌唱新农村建设的独特的演唱形式,而它也成了宣传精神文明的有利帮手。
    由于花鼓锣子的唱词简单,通过短时间的编排就能演出。“我们的花鼓锣子每年从腊月开始编排,根据形势的变化,随编随发给演员背词,然后编排动作。一直到次年元宵节,到各单位拜年是龙灯队的主力。”“我们的花鼓锣子队中,年龄最大的有七十多岁了,最小的也有四十岁,一有演出大家很快就能聚到一起,简单排练下,就去演出。”谭业栋说。“每年春节、元宵节灯会,村里都会有一个三百多人的表演队,除了花鼓锣子,还有龙灯队,村民表演的热情都很高涨。”
    民俗文化未曾被遗忘,看着老人创作的一沓沓花鼓锣子词,翻看着老人参加民俗表演的一张张照片,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心中不免心生一种感动。简单的唱词记录着一段时期变化的历史,丰富的表演中暗含着对历史的敬重,能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百年,实属不易,期待更多的民俗艺术奇葩都能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孟令海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