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楼糖瓜

2012-01-05 10:38:00 来源: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陈楼糖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制作糖瓜先从制作黄米饴开始,然后精加工而成。陈楼饴糖是用黄米(黍子米,也叫大黄米;粘谷米,也叫小黄米。)和大麦芽,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作而成。这种饴糖又经“巧人绘春”加工成许多花色品种,形似瓜样的叫糖瓜,而且在表面粘有一层薄薄的芝麻,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过去每年古历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买上几个糖瓜来辞灶(灶王爷),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觜,叫他“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而今,陈楼糖瓜已成为人们营养、保健、馈赠亲友的美食佳品。陈家楼分为陈东、陈西、陈北三个行政村,位于嬴汶河南岸,和燕家庄、西杨庄、西李家庄形成一个村群。
   地名资料记载:“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水南保、陈家楼。据陈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陈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嬴汶河南,曾名水南庄,后陈姓建小楼一座,改称陈家楼。”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旧时,每当腊月二十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
   陈楼糖瓜主要在陈家楼一片,“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有个破糖筐!”这句在当地流传很广的话道出了陈家楼附近几个村做糖瓜的习俗。陈楼糖瓜是陈氏先祖陈孟春所创,据说当年陈氏先祖从河北迁来时,就带来了糖瓜的制作手艺,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方式。陈楼糖瓜的制作方式如下:
   首先是选料。陈楼糖瓜的原料是大麦和小米,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糖瓜的质量,因而必须选择优质的大麦、小米。如今有糖瓜作坊采用玉米代替小米来制作糖瓜,以降低成本。
   第二步是泡麦芽,就是让大麦生芽。
   第三步是熬糖稀。将粉碎了的大麦芽和蒸熟的小米拌匀,倒入发酵缸内发酵后生成饴糖,然后添加开水,使经过发酵产生的糖溶于热水之中,饴糖沉入底部,渣子会漂浮上来。然后将澄清的糖浆放入锅中,再溶入一定比例的白糖,用旺火烧开至满锅冒泡,并开始搅拌,防止糊锅,搅拌的过程也叫炒糖。在水分完全蒸发后,把糖舀出。
   第四步,拔糖。大锅内放水加温,盖好锅盖并留出气孔,出气孔上挂一木钩,待水烧开,出气孔上有蒸汽时,把炒好的糖拔出一块,挂在木钩上,开始用手拔,边拔边在出气口的蒸汽上蒸,越拔越白,直至松软洁白。
   第五步,成型。将拔好的糖,三个人像拉拉面一样,来回拉几次,形成糖片,再经过合缝形成糖管子。再用细绳把一个个糖管子截断,用筛子晃动,使其冷却、定型。
   第六步,粘芝麻。把成型的糖瓜再放到出气孔周围,让成型的糖瓜有粘性,放入炒好的芝麻中,使其粘满芝麻,糖瓜就做成了。
   虽然糖瓜制作是在冬天,但在熬糖稀、拔糖过程中,由于炉火旺盛,蒸汽满屋,所以糖瓜作坊里会看到大冬天里光着膀子拔糖炒糖的场景。
   陈楼糖瓜制作过程需要十多人,投入也相对大,村民一般采用合伙的方式来经营。
   陈楼糖瓜的特色和传承
   糖瓜多种多样,陈楼糖瓜有什么特色呢?
   陈楼糖瓜从外形到制作手艺都有其特色,很多来批发糖瓜的外地人说:“你们这里做出的糖瓜吃起来就是香”。莱芜周边地区有腊月二十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陈楼糖瓜也销售到淄博、青州、新泰、肥城、章丘等地。
   陈楼糖瓜采用传统方式制作,所含的麦芽糖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糖瓜做好后经过冷却,又加上表面粘有一层薄薄的芝麻,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入口一嚼即碎,久嚼不腻,咀嚼时间越长,越嚼越香。

责任编辑:孟令海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