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东频道 > 镇街 > 正文

高新区扎实推进“三基建设”工程

2018-11-27 15:02:00 来源:莱芜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莱芜11月27日讯 “三基建设”是一项抓基层、打基础、谋长远的重大决策。今年以来,高新区党工委认真贯彻《关于实施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队伍、基层人才队伍“三基建设”工程的意见》要求,秉持“旗帜鲜明抓基层,凝心聚力打基础”的总体思路,全面部署、整体推进,扎实推动“三基工程”在高新区落地生根。

  牵住干部管理“牛鼻子”

  在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期间,第三执法中队在鹏泉街道环保办的配合下,开展了小作坊、非法废品收购站、地沟油炼制点等一系列专项清理行动。在这些联合行动中,第三中队严格执法,街道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谈到联合执法,第三中队队长周金明很有话说:“以往,城市管理的主体为区级,有时候容易造成与街道(乡镇)、村(社区)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现在,执法力量下沉到了街道,并且对执法领域和执法区域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区和街道的执法范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基层干部管理是“三基建设”工程的“牛鼻子”。高新区从能力培养和人事管理体制两方面入手,牵紧抓牢这个“牛鼻子”,逐步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有干劲的干部队伍。今年9月2日至6日,高新区组织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到苏浙皖进行考察学习,回来后第一时间召开学习交流会,帮助基层干部长见识、开眼界,提高执政能力。通过公开招考招录1名基层选调生、3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充实到街道,极大地充实了基层的工作力量。

  人才有了,如何盘活用好才是重点。高新区建立了以职员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制定了《高新区建立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了激励、考核和晋升的标准程序,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励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创业实干、勇于担当”的价值追求。

  稳住基层党建“定盘星”

  “这个项目时间紧,又赶上全国环保督查,许多供货商无法照常供货。然而每当遇到这种困难的项目,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力创研发中心党支部组织委员冯胜利在公司成功中标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水利局项目后这样说道。原来,力创公司凡在科研、经营等方面遇到难题,会在内部网上张榜,而党员带头“揭金榜”现象蔚然成风。仅2017年一年,力创公司101个任务榜中,党员多的事业部揭榜数多达63个,充分彰显了党员干事创业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

  在高新区,“党建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像力创一样的“两新”组织遍地开花。今年9月初,由高新区企业党委牵头,市场监管等部门参加,对全区企业进行了集中摸底,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据库”,摸清了“两新”组织家底。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两新”组织党建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以“五规范五提升”活动和“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为载体,引导企业党员向党组织靠拢,稳步推进组建工作,提高党组织覆盖率。今年以来,新打造新起点中学、华清园学校等8个区级党建示范点。

  “我们村党支部很团结,村民也服气,所以移风易俗啊、脱贫攻坚啊,什么大事难事都推得很顺利。”在墨埠村,随便采访一位群众都对村党支部赞不绝口,毫无意外,村里的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区前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10月初,高新区党群工作办公室协调公安、纪工委、法院、计生、审计等多个部门,对全区358名村“两委”成员进行了“二次体检”,对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对两名村委委员进行了劝退。

  这“一进一退”显示的是高新区在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工作上的措施和成效。近年来,高新区制定了村党支部书记重大事项报告、村“两委”干部坐班值班、村(社区)书记绩效考核等制度,有效解决了以往村干部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通病,营造了浓厚的创业干事氛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能者要上,庸者也要下。我们还出台了不称职党支部书记调整、村党支部书记责任追究的相关政策,有效加强了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杜绝发生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高新区党群工作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道。

  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以前国外垄断的时候,每片芯片300块钱,打破垄断之后,由300块钱在半年的时间内降到了现在的10块钱。”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技术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道。这款如此争气的芯片叫作超声波流量测量芯片,是公司董事长郝振刚带领团队、前后历时两年研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从此,国内市场上的高端计量仪器仪表有了“中国芯”,郝振刚也入选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实现了高新区国家级人才自主培养新突破。

  高新区牢固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理念,实施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凤凰英才计划”、以吸引本地大学生回莱创业为重点的“归雁工程”,成立高新区招才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人才社区,目前已完成4栋专家公寓楼主体建设,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今年以来,全区培养、引进“泰山学者”以上层次人才10名,实质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0多名,为全区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人才支撑。(记者 任雯雯)

责任编辑:孟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