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莱芜频道 > 精彩专题 > 莱芜书画 > 艺术人生 > 正文

李学亭:在追梦的路上寻找艺术的“天亮”

2018-10-15 16: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李学亭的书法里,我们能看到一种平实质朴的美,在书画创作中,他不追求怪诞、奇特,他讲求书的“法”、画的“髓”。他作为书画家,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写好中国字,画好中国画,做好中国人”。

  鲁网莱芜10月15日讯(记者 吕胜男)  在李学亭的书法里,我们能看到一种平实质朴的美,在书画创作中,他不追求怪诞、奇特,他讲求书的“法”、画的“髓”。他作为书画家,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写好中国字,画好中国画,做好中国人”。

  8月中旬,我们慕名对京华堂书画院书画家李学亭进行专访。

  当我们走进气势恢宏的京华堂书画院时,已被丹墨飘香所陶醉,近一百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名人字画琳琅满目。李学亭正在和同行交流近期作品中不足之处。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学亭1954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市,自幼勤奋好学,酷爱书法绘画,时刻牢记父辈们的教诲: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自幼酷爱文学书法艺术,勤于文、痴于书,迷于“二王”。几十年单位宣传工作,为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之余长期临池书法名帖,潜心钻研传统技法,积极倡导“字表我心”理念,努力追求书法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美,各种书体兼修,尤以行草见长。

  他尤其喜爱临摹著名书法家沈鹏和欧阳中石的行草书,并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精心探究行草的奥妙之处,认真吸取了王羲之、张旭、李可染、郭传章等书法名家之精髓,凭着自身的天赋悟性与勤奋执着,逐步形成了钢筋铁骨般的书法神韵,特别是他的行书与草书技高一筹。其作品朴素淡雅中见俊美、端庄凝重中显韵味、气度不凡。

  1971年李学亭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交通系统工作 。局领导慧眼识才,让他从事文书宣传工作。工作不久后,李学亭从最初的统计岗位到管理再到后来的行政管理岗位,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对书法情有独钟,笔耕不辍,2007年退休离岗后,终于有了他自己的书法“殿堂”—莱芜市老年大学教授书法课。他在书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创新发展。2006年至今,李学亭一边在老年大学教授书法课程、参加省市各种比赛,一边和同行交流研究书法的各种体。十年来,李学亭书法作品屡次斩获大奖。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省市比赛中获奖作品,从不以商业模式进行交易,全部用来义卖,而后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体。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攀登

  李学亭不仅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一位极其关心公益慈善事业的“爱心使者”。早在2006年以前,李学亭还在交通系统任职期间,就坚持每年捐赠书法作品,这种持之以恒的坚守精神与行为,受到莱芜市书法协会成员的竖指称道。

  近年来,公益慈善活动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公益活动进部队。为武警官兵现场挥毫泼墨书成多福作品,更加激发了武警官兵的斗志;二是公益活动进校园。为学校书写标语,标牌,对联,并为学生家长讲解书法课,受到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们的交口称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谈到对艺术的理解与创新,李学亭说:“艺术最高的层次是表达人的情感,表达书法以外的东西。艺术家要增加自身的修养。并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和高度。把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受体现在你的作品中,那你的作品就是经典,就是伟大的。创新不是一个可以刻意而为之的过程。中国人讲叫水到渠成。只要自身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创作就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就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变化。每个人的本性不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作品体现出来的气质也不会相同。当你修为、能力达到一定高度,你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就是你的风格。”

  可以说现在的李学亭功成名就了,他从一个无知的书法“少年”到今天的大雅之堂,走上了书画艺术的殿堂。然而,他仍然不改初衷,继续前进。他决心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中华大地,仍然要走工厂、下农村、去学校、到机关、进兵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让那些奋战在全国各地的一线劳动者领略中华书法艺术的神韵,丰富享受文化艺术的人生。

  “书法、绘画,中国传统的东西对我都很有吸引力。”李学亭流连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中,活得有滋有味。过去艰苦的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令他丧失艺术的嗅觉,反而有了更多对生活的热爱。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偶尔也会把这些的感受写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书画。因为他心里有盏灯,这盏灯不仅陪伴着他走过追梦路上的时光,也陪伴他寻找艺术的“天亮”,前面的路还很长,他永远在路上。


初审编辑:亓晓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W020181015590499030397.jpg